重慶市白條肉價格全國最低
“漲,市民苦;跌,農民苦!”面對新一輪豬肉價格“漲聲不斷”,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形容。
“防止豬肉價格在猛漲與狂跌之間‘打蹺蹺板,才能兼顧市民、農民雙方的利益。”市農委負責人表示。
在本輪豬肉價格走高過程中,在飼料、人工等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重慶豬肉價格與漲幅卻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重慶的生豬養殖并無明顯的先天優勢
在重慶市,盡管近期豬肉價格也出現上漲,但據商務部7月1日發布的信息顯示,重慶生豬收購價為每公斤17.21元,在全國33個省區市中排第32位,比排名第一位的城市低3.19元;白條肉價格每公斤21.89元,處于全國最低,比排名第一位的省市低4.99元。與此同時,重慶市豬肉價格漲幅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6.09個百分點。
據統計,自2007年以來,重慶市生豬價格跌幅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但漲幅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豬肉價格占CPI相當大的權重,保持較低水平的增幅,在降低市民生活成本的同時,也為落戶重慶的企業減少了人力成本,對推動重慶經濟快速、穩健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除了勞動力成本較低外,重慶的生豬養殖并不具有明顯的先天優勢,豬肉價格在全國保持較低的水平和增幅,很難。”市農委副主任王健說。生豬飼料中,玉米占70%的比重,而我市每年要從外地大量調入。
在黑龍江每公斤只賣不到兩元的玉米,到了重慶就漲為2.4元。加上也需從市外調運的魚粉、豆粕,同是養一頭100公斤的豬,在重慶比在黑龍江貴近百元。
(小)利用科技增效
不過,重慶市卻用科技“削平”了與外地在養殖成本上的高差。
王健說,近年來國家和市政府高度重視“菜籃子”建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養殖業的良繁體系、養殖技術、疫病防控等的投入。
良繁體系建設作用明顯。目前我市每頭母豬年產仔2.2窩,平均每窩有11頭仔豬,均高于全國不到兩窩、每窩10頭的水平。這意味著每年至少可多產2.2頭仔豬,大幅縮小了重慶與外地的養殖成本。
養殖水平的提高與疫病防控,都能大幅減少死亡率。目前重慶市對規模養殖場提供一對一“掛牌獸醫”服務,畜牧獸醫人員為養殖場提供免費技術,提高了仔豬成活率,減少了飼料成本,增加了養殖效益。
本輪豬肉價格上漲,與仔豬感染疫病存活率低有關。重慶市是國家首批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動物疫病防控水平較高,并建成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的動物疫病防控指揮中心,多次經受了“病臨城下”的考驗,可在最短時間內發現、撲滅疫情,減少了因疫情發生而造成的損失。
今年,重慶市下發了1.5億多元國家和市級財政資金,用于獎勵生豬調出大縣、鼓勵標準化規模養殖、對發展良種生豬進行補貼。重慶市在充分執行國家獎勵政策同時,市內也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能繁母豬養殖保險實現全覆蓋,22個區縣開展了生豬養殖保險這都有助于降低養殖風險、減輕價格波動。
“這些措施都很得力,既鼓勵了規模化發展,又減少了養殖風險。”黔江區農委負責人表示,“遇到挫折,規模養殖戶不會一敗涂地,還能東山再起。抗風險能力增強,‘隨波逐流的波動就要少許多。”
(小)規模化養殖是出路
“‘大起,很可能預示著后面有‘大落。要打破‘肉賤傷農、肉貴傷民的怪圈,還必須從規模化養殖著手。”市農委畜牧發展處處長呂祖德說。這次全國豬價大幅上漲,與散養戶快速退出、豬肉供不應求有關。目前重慶市規模化養殖場出欄的生豬占全市的一半左右,因此發展規模養殖仍是重點。
未來,重慶市在執行國務院出臺的扶持政策同時,將加快生豬規模化生產步伐;幫助改進豬場飼養、管理水平,對豬場能繁母豬生產、仔豬飼養進行技術指導;強化疫病防控,尤其是嚴防口蹄疫、藍耳病、豬瘟等多發的重大疫病;通過重慶農業信息網、12316等平臺,及時發布價格預警信息,幫助養殖者看清“風向”,實現科學有序補欄;加強對飼料、飼養、加工等環節的監管,保證市民吃上“放心肉”。
呂祖德表示,在目前散養比例仍較大的情況下,市場波動在較長時期內仍不可避免。但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導向、鼓勵民間抱團成立協會等,化解市場價格波動,讓養殖者有合理利潤、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吃得起肉。
重慶市條肉價格全國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