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評出的“全國紡織行業管理創新成果大獎”,其中的一個主題就是“加強企業精細化管理”。業內有專家表示,范式創新是主導,精細化管理是支撐,精細化管理本質是變化而不是固化,是揚棄而不是維持,是創新而不是守舊,是質性的階躍而不僅僅是量的增長。
蘇州龍杰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85年和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合作承建的原紡織工業部“七五”攻關項目——高速紡絲國產化項目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項目于1986年元旦正式投產,從此企業踏上了生產滌綸長絲的發展之路,成立了沙洲縣滌綸廠(即企業前身),成為國內第一代生產滌綸長絲的企業。后來由于市場環境急劇變化,加上管理理念陳舊,企業發生嚴重虧損,難以繼續經營。2003年,企業通過徹底改制,組建了蘇州龍杰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面對國內外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蘇州龍杰強化以“以高科技劍走偏鋒、以差別化獨辟蹊徑”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精細化管理。
江蘇龍杰認為,企業的生產要素都集中在現場,企業的效益源于現場,因此,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必須從現場抓起。公司在原有目標管理、價值分析及6S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細化,推出了各工段工作操作規范,形成了15套工段工作操作規范,從原輔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全部囊括其中。對產品生產流程的每個步驟規定了詳細的目標確定、操作要求和責任分工。這樣,現場的生產操作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從而使企業最終產品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實用紡織品的仿真性、功能性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作為紡織品基礎材料的滌綸長絲在仿真性、功能化、多樣性方面的推陳出新、品種開放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產品研發就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江蘇龍杰認識到,只有在做好做精老產品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下游產品對原材料各項特殊性能方面的新要求,以此作為研發方向,確立研發課題和方案,通過技術攻關,掌握新流程新工藝,推出新產品,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才能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確保競爭優勢。
蘇州龍杰是化學纖維的生產企業,其產品的最終用途與服裝、家飾等面料有關,因此,對于一個要做到專業引領市場,走高技術路線的企業就要從服裝的流行元素進行分析,根據元素的需要設計長絲性能,為最終的用途提供獨到的功能、性能和效果。根據市場需要,蘇州龍杰細化研發方案,不斷確定新的發展方向。
比如,用化學纖維來仿真天然纖維、動物毛皮等就是該公司的一個發展方向,其開發的系列卷曲纖維是服裝、家紡等毛絨產品的新型紡織原料。該產品的獨特風格和仿毛性能深受終端客戶的青睞,經過和后道染整的密切配合,該產品產生的效果幾乎和天然羊毛沒有區別,達到了“超仿”水平。
孚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家用紡織品為主導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在發展中,孚日堅持以精準化戰略定位優化全球市場。孚日最初的市場開發重點是在日本,但是把“寶”押在固定的一個市場,無疑存在很大的風險。在日本市場逐步做大后,公司確定了實施全球貿易的發展戰略,推行市場多元化,把眼光轉向了消費能力更大的歐美市場。在美國市場上,孚日根據市場形勢,靈活調整產品以及配額價格政策,多渠道全方位加強與客戶溝通,專注重點項目全力出擊,出口額高速增長,在2009年之前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針對歐洲市場國家多市場大,產品風格變化快,產品檔次高的特點,公司對市場進行了細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市場有的放矢的進行開發。正是這種積極的市場多元化策略構筑起日本、歐洲、美國主銷市場三組鼎立、多角支撐的業務布局。
近年來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孚日主動調整,以最早發展的日本市場為突破口,實施了“向優勢市場轉移”的發展戰略,把適應能力強、價格提高快、經濟效益好、開發潛力大的市場作為重點,通過加大內部資源支持,強化自主設計,提高服務水平等手段,優先保障市場訂單,挖掘和培育效益高、訂單量大、實力強的優質客戶群,在日本市場培育出山內、伊澤、內野等7家過千萬美元客戶,在美國市場培育出振喬、泰萊家紡等10多家過千萬美元客戶,在歐洲市場培育出宜家、迪卡儂等3家過千萬美元客戶,鞏固和提升了在主銷市場上的競爭力。
培育新興市場是孚日實施全球貿易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操作中,孚日制定了“先易后難”的自主品牌拓展策略,首先從開拓俄羅斯市場開始,公司就堅持主打“孚日”自主品牌進入,采取各種措施,促進了俄羅斯市場的快速增長,貿易額由零起步,短短幾年出口額就接近2000萬美元,“孚日”成為當地的主流品牌,尤其在莫斯科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多年保持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孚日”充分利用俄羅斯市場的經驗,加快推進中東、澳大利亞、東歐、南美、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自主品牌建設。
另外,“孚日”在不放松國際市場開發的同時,圍繞品牌建設,不斷加強國內市場的運作,用“大家紡”引領消費潮流。針對細分市場,公司推出了“孚日”和“潔玉”兩大產品品牌,其中“孚日”代表企業最高形象,主要定位高端市場,“潔玉”定位是中端,以綠色、健康的品牌風格進入大眾市場,兩大品牌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從而形成了高、中檔具備的完善的品牌架構,為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空間。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服飾新聞網